近年来,市民政局积极探索“3+3+3”工作思路(即:健全“三种”机制、进行“三色”管理、凝聚“三方”力量),推动全市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,从“机械”到“常态”的之变;从“微改”到“特色”的之变;从“独唱”到“共鸣”的之变。
一、健全“三种”机制,推动向“常态”转变。一是议事协调,强化“未保品牌”建设。从“机制、预防、联动、保障、教育”五大环节入手,先后组织召开3次未保专题会议和3次未保联席会议,启动“ ‘未’你而来·点亮“ ‘未’来”系列主题宣传月活动,强化万源“快乐巴山娃”未保品牌建设。二是制定方案,推行“结对帮扶”常态。指导31个乡镇(街道)31名儿童督导员和298名儿童主任,全面摸排全市1至6类困境(留守)儿童底数,分类建立台账,实现1至3类儿童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和农村留守儿童《监护协议》签订率100%。三是联动打击,照亮“预防打击”死角。聚焦教育、医疗、文娱、住宿等4个重点领域,联合13个部门成立督查组,坚持“零死角”排查摸底、“零容忍”依法严惩、“零盲区”整治规范、“零遗漏”帮教挽救,开展预防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专项督查。排查酒店175家、医美机构132家、纹身店7家、学校33家、文娱场所35家;查处未设置“未成年人禁止入内”标识49起、未张贴“五必须”标识24起、无登记台账3起。
二、进行“三色”管理,推动向“亮点”转变。一是摸清底数,夯实“福利事业”之基。全面摸清全市“失母”儿童基本情况,探索建立风险评估、风险干预、个案帮扶等关爱保护机制,及时为“失母”困境儿童提供救助帮扶、心理慰藉,补实困境儿童管理漏洞、短板,为后续做好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、低保家庭的重病、重残儿童、农村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。二是划分等级,探索“三色管控”之路。每年对“失母”儿童进行全面摸底和同步进行监护风险评估,根据监护风险等级将“失母”儿童划为“红(高风险)、橙(中风险)、黄(低风险)”三中颜色,对“红(高风险)”色实施“一人一档”管理,根据风险等级分别实施“紧急介入”和“个案帮扶”;对“橙(中风险)、黄(低风险)”色采取“动态监测”。三是纳入微改,发挥“试点项目”之力。选取5个乡镇纳入“跑妈”儿童关爱试点微改革项目,推动制定班主任与“跑妈”儿童定期谈心谈话制度,对符合条件的“跑妈”儿童及时纳入障范畴,通过一系列关爱帮扶措施,推动市、镇(街)、村(居)关爱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走深走实。
三、凝聚“三方”力量,推动向“共鸣”转变。一是动态管理,用好“民政兜底”力量。加强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,全面落实年满18周岁孤儿(事实无人抚养儿童)助学工程,及时将“跑妈”儿童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畴,全覆盖走访孤残儿童,及时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72.79万元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113.2万元、超龄孤儿助学金33.45万元。二是组建队伍,用实“心理教育”力量。引导社工机构,聘请资深专家,深入辖区校园,重点针对叛逆期儿童,开展预防性情、心理疏导等方面系列专题讲座;整合妇联、民政、教育等领域心理人才,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,为一些特殊未成年人,开展个案帮扶;心理门诊机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宣传活动,引导公众及早关注儿童心理健康,为有需求受侵害未成年人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。2023年以来开展专题讲座10次、开展个案帮扶5次、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19次。三是引进机构,用活“社会组织”力量。2023年以来,先后引进社工服务组织3个、社工人才6人。通过引导社会组织、社工、志愿者等力量,持续推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“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乡村”系列活动,先后接受各类爱心捐赠物资5000余套,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活动8次、慰问儿童6600余人,并先后分2次组织150名困境儿童赴达参加研学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