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桌子、几个板凳,不拘形式、不设主席台、没有讲话材料、不定会议时间、不限制人数……社区干部与群众围坐一起,一场解决实际问题的院坝会就召开了。小小院坝会却发挥了大作用。
近年来,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,古东关街道新华社区全覆盖长效推进“清廉说事会”,切实把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在社区、化解在院坝、回应在身边。
俯下身子听民意 架起干群“连心桥”
“我建议把巷子头的管网电线治理一下”。
“我觉得巷子头的下水管道要治理下,每到3月份,就开始堵下水道,影响正常生活用水”。
“这个院坝会真不错,社区和我们一起想办法,邻里也越来越亲热。”……现场你一言我一语,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,社区工作人员边听边记,并逐一解释和答复,制定整改措施。
新华社区共五个居民小组,分别由社区“两委”成员包片联系,每月定期组织网格员、居民小组长、楼栋长召开“清廉说事会”,征集群众意见建议、解读政策、宣讲安全知识,集思广益互帮互助,解决民生问题,化解信访矛盾,拉近干群关系,构建“熟人”社会,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。
用心用情纾民困 探索治理最优解
民生农贸市场家属院一楼是菜市场,楼上是家属院,因人流量大,商铺堆码、垃圾多,导致环境卫生特别差,居民怨声载道。
4月13日,“清廉说事会”上,大家积极建言献策,现场推选出家属院自管委员会,确定了院内环境卫生治理方案, 两天内,保洁费用收齐保洁人员立马到位,与居民共同开展次大扫除行动,环境卫生大幅度改善,通过定期清扫,并长效保持,居民住户在微信群内连连点赞。
近年来,新华社区共召开“清廉说事会”20余场,收集问题55个,解决问题55个,群众满意度达到100%,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,件件有落实,服务不过夜。
“清廉说事会”不仅在于“听”,更在于“治”,要切实回应民生关切,办理民生实事。在一场又一场的院坝会议中,通过面对面敞开心扉话家常、听民声、纾民困、聚民智,架起了干群关系“连心桥”,搭建起服务群众的“微平台”,绘就出基层治理的“同心圆”,院坝说事会,议出凝聚力。

图为:四居民小组在工商局家属院召开清廉说事会,共同讨论化粪池治理等事宜。

图为:三居民小组在陈家巷内召开清廉说事会,讨论陈家巷如何治理等。

图为:二小组在二轻局家属院召开清廉说事会,讨论院内治车辆停放管理等事宜。

图为:一小组在关庙坝召开清廉说事会,讨论下水管道治理等事宜。

图为:五小组民生农贸市场召开清廉说事会,讨论院内环境卫生治理等事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