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宣汉:以“党建+乡贤”推动乡村善治
发布时间:2025-07-23 19:00:54 来源:中共宣汉县委社会工作部 浏览量: 作者:胡程坤
近年来,宣汉县委社会工作部紧扣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以乡情为纽带、以乡贤为桥梁,探索出一条“党建赋能、乡贤助力、文明浸润”的善治新路径,让乡村善治之花开遍宣汉大地。
乡贤赋能,激活发展“源头活水”
桃花镇创新“乡贤能人+” 模式,让乡贤从“客居者”变身“治理者”。三溪村海拔800余米,长期受缺水困扰。乡贤姚丕权带头捐资120万元,不仅建成蓄水7000立方米的“思源堰”,更引入现代农业技术,在堰塘周边发展稻鱼共生项目,带动400余名群众年增收超80万元。这种“资金+技术+产业”的帮扶模式,让 “输血”变为“造血”。新街社区桃园路片区曾是危房集中区,乡贤联谊会发起“民生综合体”改造计划,通过“群众点题、乡贤答题” 机制,筹集资金98万元建成集停车场、健身广场、便民服务站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,彻底改变了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两脚泥”的旧貌。据统计,全镇乡贤累计投入资金326万元,解决饮水安全、道路硬化等民生难题27项,真正实现“一人带富一方”。
党建引领,织密基层“治理网络”
下八镇构建“镇—村—组—户”四级治理体系,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,形成“1名党员中心户+ 5户联系群众” 的微治理单元。创新“法律明白人+民警+乡贤”调解模式,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土地纠纷、邻里矛盾等43起,调解成功率达98%。针对征地群众就业难题,成立劳务服务公司与本地企业定向合作,开发护林员、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20个,人均月增收2400元,实现“失地不失业”。白马镇则组建“党员先锋队+乡贤智囊团+网格员”三支队伍,推行“敲门行动”全覆盖,累计排查安全隐患117处,为留守老人提供代购代办事宜300余次,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。
文明浸润,涵养乡村“精神沃土”
普光镇深化“三访三讲三送”服务机制,变“群众跑腿”为“干部跑路”。领导干部包案下访化解信访积案8件,组建“方言宣讲队”开展政策解读87场,修订村规民约29份引导移风易俗。创新“代办服务直通车”,29个村级代办点累计办理医保报销、证件申领等事项1620件,群众办事“最多跑一次”。白马镇以“红白理事会”为抓手,制定《宴席操办管理办法》,通过“事前报备+事中监督+事后回访”机制,2025年成功劝阻违规酒席12起,节约资金5.6万元。同时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星级农户”评选,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12支,举办 “桃花米丰收节”“农民运动会” 等活动 20 余场,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振兴的 “最美底色”。
善治蝶变,共绘振兴“壮美画卷”
在毛坝镇堰口村,党员先锋队带头完成快速通道征地拆迁 260 余亩,带动形成 “40 分钟交通圈”,助力月亮坪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;在樊哙镇角岭村,乡贤雷远平投资300万元建设黄牛保种养殖场,采用 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 模式,预计年增收300万元,解决就业12人。全县通过成立乡贤共建委员会、设立社会发展基金、推行议事协商制度,累计吸引乡贤返乡创业项目43个,带动就业2000余人,形成“乡贤回归、资金回流、人才回乡” 的良性循环。
下步,宣汉县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,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议事协商机制、更加广泛的乡贤参与机制和更加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。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,优化乡村治理结构,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。通过党建赋能、乡贤助力和文明浸润,不断为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和生机,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篇章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