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一谈基层年轻干部如何做好信访工作
发布时间:2022-12-07 17:06:47 来源:大英县人民政府盐井街道办事处 浏览量: 作者:唐洪波
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了解群众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。2022年5月1日施行的《信访工作条例》明确指出“各级机关、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和新录用干部到信访工作岗位锻炼制度”。年轻干部需要锻炼,而信访工作的“难、烦、杂”却是最好的锻炼平台,能够提升直面群众、联系群众、综合协调、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。笔者所在的单位是拥有15万人常住人口的基层街道办,量大面宽,管理难度大,入职一年多以来,处理办结信访来件60余件,接访次数100余次,接访群众800余人次,通过协调处理大量直面群众的“急愁难盼”、强烈民生、历史遗留问题等信访来件,从开始的束手无策到获取群众信任,从畏惧来访问题到热爱解决来访问题,不管是心理素质还是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快的成长。下面就年轻基层干部如何做好信访工作,谈谈我的浅见:
一、要勤跑路、多下社区(村),了解辖区基本情况
我所在的街道办辖14个社区7个村,位于县域腹地,幅员面积44.1平方公里,拥有“新城、老城、城乡结合部、农村”四种治理形态难题。特别是近年来,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,城镇建设引发拆迁安置问题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医疗改革、就业安置、社会保险、最低生活保障、物业管理、邻里关系等社会矛盾接踵而至,造成信访量增多,群体性集访事件较多,信访老户积难不化且在重大时间节点越级上访、以访施压甚至以访牟利,呈现出上访主体多样化、行为组织化和矛盾社会化的局面,已经成为基层平安建设非常重要和非常头疼的问题。今年来,街道综治办对辖区信访人员(群体)进行了全面摸排,梳理出58个重点信访人员(群体),并全部分级分类纳入台账管理,由分管挂片领导包案化解,定期销号,务必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。
二、弄清辖区信访产生的主要原因
(一)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、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。经统计,来我办信访的群众70%年龄在55岁以上,且一些群众文化水平偏低,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不熟悉,当遇到问题时,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,有的甚至不知道去哪个部门、哪个单位反映,往往采取上访的方式解决。一些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有误区:一是唯上解决意识。有了问题甚至不找基层社区(村)、政府和具体部门,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、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。二是过分看重眼前利益。政府的一些项目、城市建设等一些公益事业推进过程中,触及到部分群众利益时,个别群众过分看重眼前利益,提出过高的要求,在少数人的带头和鼓动下,参与上访。三是信“闹”不信“理”。一些群众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自己反映的问题不管有理无理,先闹再说,认为“大闹大解决,小闹小解决,不闹不解决”。四是信“访”不信“法”。遇到本来该由司法部门处理的问题,他们却采取上访的方式,让政府去协调解决。
(二)信访接待工作环节薄弱。基层信访部门部分工作人员兼职承担着信访接待工作,人员配置不足,严重制约着基层信访工作的发展。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,工作方法简单,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推诿扯皮、敷衍塞责,导致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答复,严重忽视了化解矛盾和息访工作的重要性。对来访群众进行释法说理和引导上做得不够,有的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简单,责任心不强,对待群众淡漠,业务能力不强,对信访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,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和圆满处理,有一推了之的现象,使部分来访群众心中的疑虑难以消除,因而越级上访甚至非访。
(三)社区(村)“两委”班子弱。部分社区(村)基层组织软弱涣散,无法正常发挥组织、管理作用,群众反映问题无人理,无人管,无人解决,工作做得差的村,同一批信访人重复去县上上访达10余次,极大加剧了事件处理难度。而有的农村干部不注意工作方法,态度生硬,方法简单,导致矛盾升级,范围扩大,简单问题复杂化。今年我办做得好的社区(村),达成“零上访”目标,可见社区(村)“两委”班子强在基层信访工作中多么重要。
(四)信访人无理纠缠,闹访缠访。在基层信访接待中,有个别信访人无视信访有关规定,以利用信访达到个人目的和利益无理缠访闹访,间歇性投诉,这也是形成重复信访的一个因素。
(五)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能力不足,源头治理弱。
很多信访人,在信访前,已经向社区(村)反映过多次,或者打12345热线反映过,但都没得到根本解决。究其原因,就是基层找问题症结、因案施策、化解处置的能力不足,没有及时及早就地解决,导致升级成上访。
三、年轻干部做好基层信访的几点建议
(一)广学知识,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。在当前的信访形势下,许多来访人拥有一定法律知识、文化水平较高,信访反映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,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与干部作风、政策不衔接等问题多重交织在一起,使得信访案件处理难度不断加大,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年轻信访干部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、政策条款的学习研究,要熟悉社情村情,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强;在依法依程序办理信访案件中,还要做到政治坚定,程序合法,业务精通,善于沟通,善于解决问题,作风优良,才能妥善处理好来信来访问题,防止初信初访反弹。
(二)要特别熟悉《信访工作条例》,提升业务水平,规范处理基层信访的工作程序,正确把握基层信访举报的受理范围。办信过程中要遵循信访工作的五大原则,按照上级交办信访、领导批示信访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程序,严格把握阅信、接访、分析、登记、呈报、转办、直办、督办、查审、反馈、存档等基本环节,使每个环节做到有章可循,有迹可查。在接访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,要“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”,全心全意的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、最关心、最直接的利益,及时协调办理。对于不在受理范围的信访情况,要及时与县信访局进行业务对接,告知群众反馈渠道。
(三)在解决信访问题过程中必须坚守原则,依法、依规办事。在日常接访工作中,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其它问题,如果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在政法部门的受理范围之内,我们要热情接待并做好充分的说明解释工作,也要明法释理,引导信访人向有关政法部门反映问题;对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事项,要按照管理权限转送有关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处理。对于来信来访中反映情况紧急、线索清楚、案情单—、易查易结的举报要急事急办,特事特办。对于牵涉多个部门的复杂信访问题,我们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,报主要领导采取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、成立联合调查组等方式积极协调,齐抓共管,尽可能做出最优化解方案。对社区(村)下级报的信访调查处理结果,要严格审核,保证办理的质量。
(四)主动作为,加强源头控制,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。我们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下访制度,定期深入问题多、群众信访活跃的重点社区、重点村组、重点上访对象、特殊群众、弱势群体等进行调查研究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。在社会面大力宣传《信访工作条例》等信访法规条款,增强群众依法信访的意识,规范辖区信访秩序。要坚持深入群众,牢牢把好信访工作和稳定工作的主动权,通过多种途径接触群众、了解群众、听取民意,为群众排忧解难,从而加强预测、认真分析潜在的矛盾和问题,严格落实《突出风险台账》《矛盾纠纷台账》《信访重点台账》《可能引发“民转刑”台账》等工作机制,防范于未然,力争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。有些群众反映的小问题看起来虽小,但牵涉面广,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,对此,我们要站在全局看,及早解决,避免由小拖大,甚至造成严重后果。
(五)形成符合地域实际的工作思路,“解决初信初访问题”为核心控增量。以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突破口,加强信访工作组织领导,完善初信初访工作机制体制,全面提升基层办好初信初访的能力,推进基层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。按照“六个一”把好质量关,办理初信初访信访事项时,一次性把群众诉求听清楚、一次性把矛盾症结找准确、一次性把政策法规讲明白、一次性把解决方案定合理、一次性把信访案件办死办铁、一次性把信访人信任感获取,切实做到“办一件、清一件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结果”,大力提升办理质量,今年办理信访系统转办、人民网留言、群众集访等信访事件33起,满意度95%以上,实现全年初信初访“零反弹”。